白姓的起源主要有兩支;一支是以邑為氏,出自顓頊帝的楚國羋姓,其始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太子建的兒子勝,因受封于白邑(今息縣白土店),世稱白公勝。另一支以字為以氏,其始祖是春秋時秦國大將軍白乙丙。從近年的考古發(fā)掘和古文獻族譜研究來看,以邑為氏更為準確可信?,F(xiàn)今白姓族人比較復(fù)雜?熏它不僅是漢族大姓,也是古今許多少數(shù)民族所使用的姓氏。 白姓的起源有一段曲折的故事。楚平王二年(公元前527年),大夫費無忌受遣到秦國為太子建娶親。費無忌見秦女貌美,便先行回國勸楚平王自娶秦女。因怕太子建發(fā)覺,又請平王派太子上城父守邊,不久又誣告太子建與太子太傅伍奢合謀反叛。平王聽信讒言,拘押了伍奢,并下令召回太子。太子建聞訊,和伍奢之子伍子胥先逃到宋國,后又到鄭國,做晉國襲鄭的內(nèi)應(yīng),事泄被殺。他的兒子公子勝被伍子胥帶著逃到吳國,在那里生活了幾十年。楚平王的孫子惠王即位之后,令尹子西(楚平王庶弟)把勝從吳國召回楚國,任為大夫,惠王把他的領(lǐng)地封在白邑,此后被人們稱為白公勝。白公勝一心想要報殺父之仇,幾次要求率兵打鄭國,子西答應(yīng)而沒有發(fā)兵。兩年后,晉國伐鄭,鄭向楚求援,子西受賄派兵救鄭。白公勝怒,發(fā)動政變,殺死子西,囚禁楚惠王。鎮(zhèn)守在楚國北部邊境的葉公沈諸梁聞訊后,立即匯集楚國軍隊殺奔郢都,打敗白公勝,救出楚惠王,白公勝逃入山中,后絕望自刎,被部下埋入荒山之中。唐代在今湖北荊山叢林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白公勝墓,白居易將其遷葬洛陽,并刻制了6.3米的白公陵巨碑。 白公勝死后,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封邑“白”為姓。白公勝有五子,分別名為乙、丙、已、降、張,除幼子張留在楚國外,其余四子逃到秦國,在郡里居住下來并做了官。白姓在戰(zhàn)國時期主要分布于秦、楚、魏等地。白公勝裔孫白起,為秦國大將,善用兵,屢建戰(zhàn)功,封武安君?熏后為相國范雎所妒,意見不合,被逼自殺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后思白起之功,封其子白仲于太原,太原遂成白姓郡望地。太原白氏在歷史上涌現(xiàn)出不少杰出人物。秦漢時期,白姓開始零星分布在中原、中國東部及中南部,自魏、晉隋唐時期,白姓開始大規(guī)模向中原地區(qū)遷徙,并在南陽、洛陽形成望族。白居易在《太原白氏家狀二道》自述了白氏先祖世系。白居易作為白氏歷史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,在白姓唐以后的遷徙繁衍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。他晚年定居洛陽,成為白氏遷洛的始祖,白姓也逐漸成為中原大姓。唐五代之后至明清,由于戰(zhàn)亂及有組織的移民等原因,白姓開始由中原向外遷徙,以致遍布全國。白姓向海外遷徙最早可追溯至唐代,白居易堂弟白宇經(jīng)曾任吏部尚書,為避奸人讒言,逃往新羅,他在新羅擔任過宰相,他的后人在韓國繁衍生息,形成現(xiàn)達33萬人的白氏宗族。明清以后,居住在福建、廣東的白姓又有較大規(guī)模的向海外遷徙,移居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。 白姓歷史名人代有人才,春秋時有楚將白善,戰(zhàn)國有兩個白圭,一個貿(mào)易家、一個水利專家,秦國名將白起,北魏有蓋吳起義軍將領(lǐng)白廣平,唐朝宰相白敏中,文學家白行簡,最著名的是偉大詩人白居易,也是一個卓越的文學批評家與理論家,他流傳下來的詩就有2800多首,此外還有宋代著名學者白玉蟾,元朝戲曲家白樸,明清水利專家白英,清朝刑部尚書白允謙等,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(fā)展做出了杰出貢獻。
|